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一个人总感觉无聊是什么心理,以及谈一谈常说“很无聊”的人的心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无聊从表面看来是因为“无事可做”,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源于心理的“空虚感”。找一些事情来做,有时可以暂时使人无暇顾及这种空虚感,但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有的人即使从事着繁忙的工作仍会感受到强烈的空虚感,而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眼前的事物。填补空虚感一个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信仰”。
坐在安静而昏暗的学术报告厅里,你和疲乏的“拉锯战”又开始了。脑袋上方的投影仪嗡嗡作响,你却心不在焉,神游于那些幻灯片之外,漫无目的地信手涂鸦。台上那位教授仿佛离你十万八千里。这时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你,那就是——无聊。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偶尔觉得无聊。特别是在沉闷的环境中,无聊感会油然而生。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沃丹洛维奇(Stephen Vodanovich)指出:“西方文化通常将无聊定义为‘无所事事’。”事实上,对无聊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事单调工作的人群,诸如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研究者称,无聊感并不是单纯由客观环境引起的,而是意识层面一种主观的个人感受。无聊的程度因人而异:一些人似乎与无聊绝缘;而另一些人,如性格外向的人,却更容易感到无聊。
新一代的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这种沉闷情绪的心理学基础。他们发现,这种情感远比我们知道的复杂。研究者指出,无聊尚无统一的定义,就像一个“口味众多”的拼盘。作为人意识的一方面,注意力水平对无聊感的产生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人们的专注程度,从而减少无聊感。此外,情绪波动也对无聊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感受、陷于情感无法自拔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千篇一律
科学家对“无聊”的研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从早期针对单调乏味的工作进行的研究,到后来无聊倾向量表(BPS)的出现,人类与无聊的“拉锯战”从未停止。
研究者与“无聊”已经纠缠了近一个世纪。早期,工作表现较差的工人给了科学家启发,这些工人对工作表现出的厌烦情绪促使他们开始研究,单调乏味的工作对人的影响。1926年,英国国家工业心理学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的心理学家A·赫德森·戴维斯(A.Hudson Davies)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论文称,无聊类似于精神疲劳,是由于工人对流水线上精细而重复的作业缺乏兴趣所致。他还指出,工人对无聊的易感性存在个体差异:“很多从事单调工作的人并不感到无聊。而有一些人,即便从事经常变化的工作,却还是牢骚满腹,抱怨生活单调。”
美国纽约城市学院的心理学家约瑟夫·巴尔马克(Joseph Barmack),是最早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无聊感产生基础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末,他指出无聊感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感觉,并发现同时使用三种兴奋剂——安非他明(amphetamines)、麻黄素(ephedrine)以及咖啡因,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如对一系列数字进行加法运算)中的疲乏、困倦、注意力涣散及无聊的症状。此外,向参加测试的学生支付报酬似乎也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这说明,无聊感是刺激和动力不足的一种复合产物。
此后30年,对无聊感的研究一直断断续续。直到1986年,心理学家诺曼·D·森德伯尔(Norman D. Sundberg)与他的学生理查德·F·法默(Richard F. Farmer)对无聊进行了最公认的研究。前者是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名誉教授;后者就职于俄勒冈州立研究院。他们共同发明了由28个问题组成的无聊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简称BPS),这是用于研究无聊的最早的完整心理测量表。
用BPS测试人们在不同境况下产生无聊感的倾向性,结果显示,几乎每个人在身处重复、单调、压抑的环境却无法摆脱的时候(如排队等候时),都有过短暂的厌烦情绪。但是,有些人却更加频繁地感到无聊。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于不具备自娱自乐的能力而闲得无聊;抑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对“生存”本身产生厌弃。
猎奇心理
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调节能力。
2005年,沃丹洛维奇和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J·克雷格·华莱士(J. Craig Wallace)以及西佛罗里达州的史蒂文·卡斯(Steven Kass)在BPS分析中指出,从宏观来看,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刺激,或者说是对新鲜感、兴奋感以及变化的渴望。沃丹洛维奇认为,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容易无聊,他们在BPS测试中的得分也更高。他直言道:“男性更爱抱怨说,‘周围没什么事可做,所以我才会无聊。’”
由于渴望外部的刺激,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陷入无聊之中。许多关于单调工作的早期研究发现,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同事更早变得口齿不清。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人格研究先驱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指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持续变换的刺激,才能达到最佳的唤醒水平(arousal level)。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一致认为,外向型性格与无聊感有关联。给沉闷的工作增添一些小趣味后,性格外向的人也能成功地克服无聊感。英国基尔大学的心理学家A·B·希尔(A. B. Hill)在1975年进行了一项研究,让32名大学生从事拾捡和安放图钉的工作。这是一件无聊到让人头脑麻木的任务。相比16名内向型学生,另外16名外向型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变化。他们采用精细而有趣的各种方式,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兴奋水平。
如果内心世界不充实,外部刺激和新鲜感也会转瞬即逝。沃丹洛维奇认为:“大脑会不断寻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脑对刺激的需求便欲壑难填。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你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
为了摆脱无聊,人们沉湎于吸烟、搞破坏、赌博以及嗜药之类的有害行为,追求感官的刺激。2005年,对92名苏格兰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无聊是青少年嗜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家麦克韦琳·托德曼(McWelling Todman),主要从事精神病患者及嗜药康复病人的无聊感研究。他指出,“嗜药者总是在停工期间,利用休息时间吃药。”
集中注意力
无聊感与注意力密切相关,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注意力涣散都会引起无聊。
无聊和注意力也有关联。毕竟,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时,很难对什么东西产生兴趣。为了揭示这一关联,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测试环境,让受试者完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
从病理学角度看,注意力涣散也可能激发无聊感。2003年,沃丹洛维奇、华莱士和卡斯在一项研究中发现,148名大学生受试者的BPS得分与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ult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的诊断结果相关。这表明,无聊感很可能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引起的。
研究者发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涣散的学生在BPS中的得分都相对较高。不仅如此,切恩根据统计学结果还指出,注意力涣散提高了无聊和抑郁的指数。有研究文献显示,抑郁症与无聊有很多相似的症状,包括沉浸于消极的情绪,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等。研究者推测,长时间注意力无法集中,会让人觉得从事的活动毫无意义。切恩表示:“注意力是连接无意义感、抑郁症以及无聊感三者的交点。”
同时,也有研究者将无聊概括为“心流”(flow)的对立物。心流是指人在全身心投入或者完全沉迷于某件事时所处的忘我状态。该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克莱尔蒙特研究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当一个人的技能恰好能够应对挑战时,以及在接受目标清晰、反馈及时的任务时,心流便会发生。他还提到,小菜一碟的任务会使人无聊,而任务过于艰巨则会引起焦虑。2003年,奇克森特米哈伊和同事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在526名受试中学生中,心流多发生在挑战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的时候。
情绪波动
情绪对无聊感的产生也有影响,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会深陷在“无聊”的深渊中。
情绪对注意力、心流及无聊也有影响。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荣誉退休的教育心理学家玛丽·B·哈里斯(Mary B. Harris),将无聊与情绪控制(mood monitoring)关联起来。2000年,哈里斯对170名大学生进行BPS测试和问卷调查,后者用于测量他们经历心流的频率,并判定他们属于情绪受控者(mood monitor)还是情绪分类者(moodlabeler)。情绪分类者是指,能够体察自己的情绪并对情绪进行分类的人。
哈里斯发现情绪控制者在BPS中得分较高,经历心流的次数较少。她总结说,密切注意自己的情绪的人“不太关注周围的情形,也不容易经历心流。对严重的情绪受控者来说,越是努力关注参与的活动,越会频繁地感到无聊”。另一方面,情绪分类者却很少因为无聊而困扰。他们能准确地评估自己的情绪,并且很快摆脱干扰,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如果不考虑无聊情绪对注意力的影响,无聊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对自己内心状态的了解程度。1951年,费尼谢尔在对无聊情绪的精神分析中解释说,由于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个体的需要和愿望受到压抑,就会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个体不知道如何找乐子,被无意义感包围,就会产生一种更复杂的无聊感,直指生存问题本身。而当个体出于现实考虑或迫于其他压力,放弃了至关重要的生活目标和梦想,这样的无聊感也会产生。2000年,就职于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巴尔迪尔(Richard Bargdill)描述了6例被他称之为“生活无聊感”的案例。这些案例显示,失去生活目标会使人产生矛盾情绪和深刻的无聊感。其中,有一位女性在放弃生物学家的梦想后,后悔嫁了个不喜欢的丈夫,生活在一个空巢一般的家里;另一位男性放弃了天文学家的理想,转而投身宗教事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伊斯特伍德总结说:“所谓无聊就是与现实世界脱节。”
向无聊开战
战胜无聊的方法很多:换一个工作环境,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和参加内观训练都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无聊。只要用心感悟生活,无聊感也可以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
无聊感各有不同,治疗无聊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奇克森特米哈伊建议,如果无聊源于乏味的工作,那么可以尝试换个工作,或者通过增加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来改善工作环境。超市收银员们可以与顾客诚恳地聊聊天,来提高服务质量。1970年,美国州立圣何塞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威廉·麦克贝恩(William McBain)对长途货运司机的研究发现,能在默数途经物这样的小游戏中找到乐子的司机,不会感觉旅途无聊,而且更注意驾驶安全。
沃丹洛维奇指出,如果一个人的业余时间总是被无聊感占据,他就应该尝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沃丹洛维奇正在身体力行,向无聊开战。每天他都努力给日常事物增添点“佐料”,从改变上班的行车路线,到转变一下观察周围的视角。他说:“通过自我训练,你会发现周围的环境其实很丰富多彩。树叶不单有绿色的,也有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树叶。只要用心去体会和发现周围的美,就不会感到无聊。”
鼓励孩子参加激发思维和想象力的活动,避免消极、图一时之快的娱乐方式,也能够减少无聊感。森德伯尔说:“电视和iPod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却也阻碍了他们应对无聊的能力。”奇克森特米哈伊还说,参加体育和游戏类的积极活动,可以有效增加心流的发生。
当然,无聊并非一无是处。许多研究人员发现,无聊是人思考和反省的好机会。此外,无聊也是判断工作有无价值的标志,对没有价值的工作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伊斯特伍德说:“我们应当适时停止与无聊的无谓抗争,并从这一经历中吸取教训。”
实际上,许多学者已将无聊感视为一种催化剂。诺贝尔奖获得主、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德斯基(Joseph Brodsky)在他1995年发表的《无聊礼赞》(In Praise of Boredom)中就曾写道:“当无聊的大潮来袭,请伴它而去。让自己随波逐流,浸没于其中,慢慢沉底。总的说来,处理讨嫌之物的规律是,你越快沉底,便越快上浮。”沃丹洛维奇补充说:“如果能够完全摆脱无聊的消极影响,它便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股巨大的动力。”
无聊指数测试
1.对我来说,全神贯注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情。*
2.工作时,我常为其他事情忧心忡忡。
3.时间似乎总是过得很慢。
4.我经常觉得自己“闲得发慌”,但又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
5.在必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时,我常常感到困扰。
7.我脑海里始终有许多计划和任务需要去做。*
8.对我而言,自娱自乐是件很容易的事儿。*
9.我需要做的都是些重复单调的事情。
10.与大多数人相比,我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促使我前进。
11.我能从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中寻找到刺激。*
12.我很少因为我的工作而兴奋。
13.任何情况下我总能找到事情做,而且能够找到并保持自己的兴趣。*
14.大多数时候我总是无所事事。
15.我可以很耐心地等待。*
16.我常常觉得自己无事可做,很闲。
17.在一些不得不等待的场合,比如排队时,我会变得坐立不安。
18.我常常一觉醒来就有个新点子。*
19.我很难找到一个让我十分兴奋的工作。
20.我需要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充满挑战的事情来做。
21.我大多数时候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应付工作所需实在是绰绰有余。
22.许多人会说我是一个有创造力、想象力丰富的人。*
23.我的兴趣太广泛了,没有时间把这些事情一一做完。*
24.在朋友圈中,我是最有恒心的一个。*
25.除非是做一些令人激动甚至危险的事情,我总觉得自己无聊得像行尸走肉。
26.丰富的变化和多样性才能让我真的开心。
27.电视和电影都千篇一律,太过时了。
28.年轻的时候,我总是感到周围的环境既单调又无聊。
问题来自无聊感倾向量表(BPS),该表由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诺曼·D·森德伯尔和俄勒冈州研究院的理查德·F·法曼共同设计。你属于容易无聊的人群吗?做完下面的测试就知道答案了。在每个问题后给自己打分,分值在1~7之间。强烈反对记1分,完全赞成记7分,中立记4分。请注意用“*”标记的句子的分数正好相反:完全赞成记1分,强烈反对记7分。请将28道题的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说明你越容易无聊,总分偏低,则说明你不容易无聊。
关注公众号:历史那点小事(crazylishi)看看的无聊度属于什么水平
***本人不曾写文章,勿喷***
刚刚老公发来微信说很无聊,我没有回复,因为我当时也想说很无聊,什么事都不想做,只想过明天的周末,心早不知道飞哪里去了~
我认为常说无聊的人,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利用时间,去做本该的年龄该做的事情;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追求什么;他们不知道他们活着的意义,和承担的责任。
楼主命运坎坷,自身也不上进,毕业之后,浑浑噩噩的工作了五年之后,有了目标去学了UI,带学业归来,半年内缺换了三家公司,我本着长久待下去的打算,却不尽人意,第一个公司要外派常驻外地,第二个公司倒闭,转眼到这家公司已有三四个月,终于等到转正,生活稳定,便开始了偷懒,工作之外的很多设计,还需要来挖掘,却没有了动力,每天只是上下班,做好分内的事情。
随着公司不知道能不能一直干下去的紧张心理,想着自身还没有学到很多的压力,真的是很不开心,即便有了时间,心理另一个声音却在告诉自己不想干活,很无聊之类的,我知道我需要给自己定个目标,向前看,伴着房贷的巨大压力,还有自身学习的无穷空间,我要定个目标:学习其他不会的软件!学习其他不会的软件!学习其他不会的软件!加油!
有时候不逼着自己,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棒!所以说,大家不要没事就很无聊,找些事情做,会比自己说这些无聊的话有意义的多!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