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何时开始的_科举制始于哪个朝代

来源:网络时间:2024-05-29 00:12:46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何时开始的?_科举制始于哪个朝代?,其中也会对大家所疑惑的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多特软件站哦,现在开始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何时开始的?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项借助考试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起源于隋朝(公元605年),并在唐朝得以确立,宋代进一步完善,到了明代和清代达到全盛,直至晚清(1905年)被废止,其绵延时间超过1300年,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从官僚制度的历史演变视角来看,科举制度的出现堪称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巨大的进步。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程序达到了最为严谨和完善的状态,其考试通常分为三个级别。首级考试称为“乡试”,在这一阶段,明清两朝每隔三年会在各省省府(包括京城)举办一次,由于一般在农历八月进行,因此又被称为“秋闱”。乡试的主考官由皇帝亲自指派,考试结果公布正、副榜,登上正榜者即被称作举人,其中成绩最优者则被称为解元。

接下来的二级考试是“会试”,同样是在明清两朝,每隔三年在京师举行,因其常在春季进行,故又称“春闱”。会试由礼部主办,皇帝会任命正、副总裁,全国范围内的举人以及国子监的监生均有资格参加,最终录取三百人成为贡士,其中第一名被誉为会元。

最高级别的三级考试即“殿试”,它是科举制度的巅峰环节。在殿试中,皇帝亲临朝廷,对应试的会试合格贡士进行面试,以此决定他们的等级排名。然而,实际上有时皇帝会委派大臣主持殿试,自己并不直接出题询问。殿试的录取结果分为三等:一等录取三人,授予“进士及第”的荣誉头衔,第一名冠以状元(鼎元)之名,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则被称为探花。上述提及的“解元”、“会元”、“状元”共同构成了所谓的“三元及第”。

科举制始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炀帝时期,在公元605年正式设立进士科,旨在考察应试者对于当时社会事务的观点和见解,并依据其考试表现优劣选拔国家所需的人才。自此,中国特有的科举制度宣告成立。

这一制度自隋朝大业元年的605年开始实施,直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的1905年举行了最后一场进士科考,期间跨越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

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何时开始的?_科举制始于哪个朝代?的内容小编就阐述到这里了,希望本篇的信息能够解答大家目前的疑问,想要更多最新的内容记得关注多特软件站哟!

更多全新内容敬请关注多特软件站(www.y866.cn)!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联系邮箱:rjfaw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