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是如何计算的_降雨量是怎么算的

来源:网络时间:2024-05-29 02:02:47

降雨量是如何计算的?_降雨量是怎么算的?是非常多小伙伴都想了解的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降雨量是如何计算的?_降雨量是怎么算的?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哟!

降雨量是如何计算的?

降雨量通常通过雨量筒测量,因此其中可能混杂有微量的露水、霜冻和霰粒。在气象学领域,我们经常会提及年、月、日、12小时、6小时乃至1小时的降雨量。例如,在6小时内累积降落的雨雪全部融化成水后,我们称之为“6小时降雨量”。同样地,若24小时内降落的所有雨雪都融化为水,则称其为“24小时降雨量”。而一个旬内累积的雨雪全部转为水后,就被定义为“旬降雨量”,乃至全年降下的雨雪完全融化后的总量,则被称为“年降雨量”。

液态形态的降雨量被称作雨量,有时它也被视作降雨量的同义词。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则被称为降水强度,通常以mm/h或mm/min为计量单位。相应的,单位时间内的雨量则被称为雨强。将一个地区的多年年降雨量加以平均,我们就可以得到该地区的“平均年雨量”。举例来说,北京市的平均年雨量是532.0毫米,而上海市的这一数值则是1166.1毫米。

补充资料:降雨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降雨持续时间和降雨时段:降雨持续时间指的是单次降雨从开始到结束的持续时间,即整场降雨全过程经历的时间。而降雨时段则是指对应某个特定降雨量的时间长度,在这段时间内,降雨不一定是连续不断的。这两个时间单位通常以分钟或小时计算。

(2)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落的降雨量,计量单位可以是mm/min 或 mm/h。

(3)降雨面积:指的是某次降雨覆盖的水平区域面积,其计量单位通常采用平方公里(km2)。

(4)暴雨中心:特指那些降雨强度相对集中、较为显著的局部地区。

降雨量的等级分类如下:

小雨:一天(或24小时)降雨量小于10mm的降雨。

中雨:一天(或24小时)降雨量介于10mm和25mm之间的降雨。

大雨:一天(或24小时)降雨量在25mm到50mm之间的降雨。

暴雨:一天(或24小时)降雨量在50mm到100mm之间的降雨。

大暴雨:一天(或24小时)降雨量在100mm到250mm之间的降雨。

降雨量是怎么算的?

降水量是指在特定时段(如24小时、48小时或96小时)内,降落至地面上的雨水总量。其计算可遵循如下公式:

降水量(mm)= (降雨总容积 / 面积单位) × 1000

理解此计算涉及的关键要素有:

1. 降雨总容积:通常以升(L)或立方米(m3)作为计量单位。这个总容积包含了降雨过程中发生的蒸发损失、渗透损耗以及其他形式的减少。

2. 面积单位:测量降水量时一般采用平方米(m2)作为单位。

计算降水量的过程如下:

1. 收集降雨数据:可通过气象监测设施、气象台站等手段获取以毫米(mm)为单位的降雨数据。

2. 明确降雨时段:确定所测量的降水量对应的时间段,比如,若测得的降水量发生在一天中的某一时间段,则需计算该段时间内的降雨总容积。

3. 单位转换:将降雨总容积换算成立方米(m3)或升(L)。

4. 进行计算:运用上述公式,将降雨总容积(m3)除以面积单位(m2),即可得出降水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域及气候条件下,降雨量的计算可能存在差异。具体的计算方法请参照各地气象部门发布的相关规定与标准。

关于降雨量是如何计算的?_降雨量是怎么算的?的内容小编就阐述到这里了,希望本篇的信息能够解答大家目前的疑问,想要更多最新的内容记得关注多特软件站哟!

更多全新内容敬请关注多特软件站(www.y866.cn)!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联系邮箱:rjfaw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