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方朝晖先生《论“本体”三义及其现代迷思》,于哲学丛林中觅得启迪,尤为一段论述引人深思,引发对古华夏宇宙观的三重疑问。
一、“道”:信仰抑或哲思?“道”非单纯信仰对象,如《道德经》所云“道可道,非常道”,其意涵深邃,不落固定框架,与西方信仰的明确对象大异其趣。故“道”之追求,更近于哲人内省,而非盲信。
二、“天”:孔子视角的超越性以孔子对“天”的理解,遵循“天何言哉”的教诲,显示其对超然存在的态度并非传统宗教信仰,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不可知论”实践,强调生活哲学而非神秘崇拜,与“天人合一”非基于直观或修行,而源于生活智慧的深刻洞察。
三、本体与实践:哲学的界限与深度质疑将古人的悟道视作缺乏客观普遍性,实则误解了哲学与宗教的交汇点。孔子的“诠释原则”,通过“孝”构建人与“天”的桥梁,展现了“知不可说论”的哲学高度,即通过人间伦理探求终极关怀,非修行之功,乃智慧之光,巧妙区隔了哲学的思辨与宗教的直觉体验。
余英时的见解虽精妙,但孔子的“天”非不可知,而是“知而不可言”,此乃哲学探索的精髓所在,非宗教的盲目信从。孔子以“孝”为核心,构建的信仰体系,是人文精神与宇宙意识的和谐共鸣,展现了东方哲学中独特的本体论思考,既非纯客观主义,也非无根的信仰,而是生活哲学的深刻体现,引导人们通过人间之道,触及宇宙真理的边际。
综上,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尤其是“道”与“天”的概念,深植于哲学土壤,通过生活的实践与智慧的体悟,而非纯粹的宗教信仰,揭示了人与宇宙本体的深刻联系,展现了哲学思考的深远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