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芈月传,大家都好奇张仪苏秦是什么关系?还有苏秦张仪谁厉害,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苏秦和张仪。
苏秦介绍: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张仪介绍: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苏秦张仪谁厉害?
客观地说,我认为是张仪。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攻取魏国蒲阳。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一起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这样,黄河天险为秦所占有。随着秦国威势的不断增长,张仪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听信此言,与齐断绝关系,并派人入秦受地,张仪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南丹水之北),虏楚将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无疑张仪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
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高度的评价了张仪的功劳。
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张仪苏秦是什么关系?
据说张仪是苏秦的师弟,苏秦主张合纵,张仪连横,苏秦张仪同是鬼谷子学生,张仪也是在苏秦的帮助下才得到秦王的赏识,苏秦于是设计把张仪送到秦国,于是张仪对苏秦派来送他的门人保证十年之内他不会使秦国侵犯六国,后来秦国壮大,张仪也做到了十年不侵犯六国的诺言,所以说两个人其实是不相上下的,只不过由于历史环境的影响,才有了两个人的比较,因为最后是秦国统一了天下,那么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其实苏秦比张仪整整晚一代人,两人并不是什么师兄弟,两人的活动轨迹也全无交错之处,张仪活动于秦惠文王时期,他在国际上的对手是公孙衍(号犀首),公孙衍也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是魏国人,他曾在秦国为大良造,伐魏斩首8万,张仪至秦得为相邦(这一职位当时大致相当于外交部长,后来演化为丞相),公孙衍受到排挤,就跑回魏国去作了大将。
张仪的外交政策是连横韩魏,使秦韩魏三国互相支持对方称王,秦惠文君也升级为秦王了,公孙衍的对策是韩魏和中山国,五国合纵,互相支持称王,史称“五国相王”,开始时,张仪的主张占了上风,魏国请他去作了三年相国,秦魏相安无事,秦国赢得了时间巩固改革成果,后来张仪头脑发热,让秦国向魏国借道去打齐国。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齐秦两个超级强国东西争霸,好像冷战时候的美苏争霸,夹在当中的是赵韩魏楚,这几个二流强国,其中的楚国稍强些,处于坐二望一的位置,战国初年的超级大国魏国经过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和商鞅伐魏,已经衰落了,在第二世界里,再下来是燕、宋、中山等三流国家,最后是鲁、邹、卫等末流国家。
齐秦国力相当,秦国此次行千里越魏伐齐,结果惨败,魏惠王一看,秦国也不怎么样么,于是公孙衍的主张占了上风,出任相国,张仪还回秦国去作相邦,张仪欺骗楚国之后,楚怀王把秦齐两个超级大国都给得罪了,结果被两家轮流痛扁,韩魏也来趁火打劫,最后自己被骗去了秦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从坐二望一的位置上掉了下来,还好地大物博,底子厚,总算继续呆在第二世界里,没有掉到第三世界去。
接下来的世界局势,基本上被秦齐争霸所主宰,齐秦连横,灭了其他国家,平分天下,然后再一决雌雄,这是当时中国的一种可能走向,对第二世界的国家来说,设法保持齐秦的均势,并阻止其连横才最有利,这些国家互相博弈,谋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形势,秦惠文王和张仪当政时,奉行连横韩魏,对付齐国的政策,随着伐齐战争的惨败,这一政策基本上是破产了。
秦武王继位后,重用公孙衍和魏人甘茂,实行连横齐国,征伐韩国的政策,张仪被迫离开了秦国,去魏国做官,甘茂排挤了公孙衍后为秦相,统军攻克韩国重兵把守的宜阳,进窥周室,秦武王得以去朝见周天子,但却由于意外,举鼎绝膑而死,短暂的混乱后,武王的一个庶弟继位,是为秦昭襄王,秦国的外交政策又一次急转弯,连横韩魏,与齐国为敌,亲韩魏的樗里疾为相,甘茂被迫逃往齐国避难。
由于走得太急,甘茂把家眷全扔在秦国了,幸好在去齐国的路上,他遇见了苏代,苏秦的大哥,正在去秦国的路上,苏代答应了甘茂的请托,到秦国后顺便说服秦王饶了甘茂的家眷,后来甘茂的孙子甘罗在秦王政时12岁就做了上卿,苏代和苏厉哥俩都是靠嘴皮子混饭吃,可能是到大哥二哥的激励,老三苏秦也走上了这条道路,他先去秦国游说秦昭王,失败了,回家后发奋用功,头悬梁锥刺股。
正好这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苏秦就去应聘,录取后被燕昭王派到齐国作了卧底战略特务,齐宣王时,齐国趁着燕国内乱,出兵灭了燕国,杀死了燕王哙,这一口咬得实在是太大了,列国受不了齐国的扩张速度,都来干涉,齐宣王只好把到嘴的肥肉吐了出来,燕昭王一心报仇,问苏秦有何办法,苏秦建仪,燕国太弱,没法和齐国单挑,我们应该鼓励齐国去吞并宋国,消耗齐国的国力,而齐国一旦灭了宋国,列国为了维持均势都会进攻齐国,我们加入进去趁机报仇。
那么谁去齐国,实行齐燕和好,鼓励齐灭宋的任务呢,只能是苏秦自己了。苏秦去齐国游说齐泯王灭宋,正中齐王下怀,此前,齐泯王结好秦国,以防秦国干涉齐灭宋,苏秦却出了新点子,他去游说列国君王,组成了齐韩魏赵合纵伐秦,牵制秦国,齐军主力却去进攻宋国,这样齐秦关系恶化,宋国很不好打,齐军此次伐宋未能在合纵破裂之前灭之。
苏秦又给齐王出了主意,通过默许秦军进攻魏国旧都安邑,来换取秦国对齐灭宋的默许,这样齐与三晋的关系也恶化了,齐灭宋后,士卒疲惫不堪,而秦赵韩魏与齐国的关系都已恶化,表面上助齐灭宋的燕国更是齐国的死敌,秦国看出了好机会,率先号召,天下响应,于是秦赵韩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主力于济西,乐毅下齐城七十二,齐王身死人手。
虽有田单火牛阵破燕复齐,齐国已雄风不再,从第一世界掉到了第二世界,就好像苏联解体一样的效果,齐泯王总算在临淄失守前夕,认清了苏秦的战略特务真面目,将苏秦车裂而死,苏秦与一般的说客不一样,他自始至终只忠于燕昭王一人,对第二世界的国家来说,最好的策略是设法保持齐秦的均势,不使其中任何一方独大。
然而他们的目光短浅,居然附和秦国破齐,此战的结果是,秦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齐国降入了二流国家行列,燕国从三流国家一跃成为二流国家,而赵国经过此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攻灭中山,已经处于坐二望一的位置上了,齐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而秦国则还要除掉赵国这颗绊脚石,才能算是统一天下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