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篷在古代叫什么?莲蓬衣/鹤氅等(最早出现于晋朝)

来源:图文啦时间:2023-04-25 18:06:16

斗篷被称为“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等,是一种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帽子上面有盖子,用来防风御寒。斗篷最早出现于晋朝,最初是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因此被命名为“鹤氅”。士大夫们接受了鹤氅,将其演变为大袖、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中间用带子系着。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已经非常相似,只是领子相合一些,在缘边上加了一些装饰。

古代斗篷主要用来防风御寒,因为冬天寒冷,穿上斗篷可以保暖。斗篷也成为了身份象征,因为穷人一般没有斗篷,而一些名贵的斗篷看起来很漂亮。将军经常穿着斗篷,这主要是因为穿着斗篷的将军很显眼,士兵更容易辨认并保护将军。

而如今,人们可以穿轻便保暖的羽绒服、棉衣来御寒。斗篷很长且重,没有袖子,只能把手伸出来。因此,斗篷的实用性不强,而且无法和其他服装搭配,时尚性和观赏性也不强。因此,斗篷逐渐被淘汰。

斗篷和披风最大的区别在于袖子。斗篷没有袖子,披风有袖子。此外,斗篷是立领,没有帽子,通常在后面有开衩,整个将人包裹起来,与披风差别很大。斗篷和披风的季节使用也不同,披风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而斗篷只能在冬季使用,主要用于御寒。此外,斗篷主要用于室外,而披风可以在室内和室外穿,是一种常见的服装。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联系邮箱:rjfaw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