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原厂火花塞是什么品牌(原装马自达6用什么型号的火花塞)

来源:网络时间:2023-12-15 12:12:17

很多朋友对于马自达原厂火花塞是什么品牌和原装马自达6用什么型号的火花塞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马自达原厂火花塞是什么品牌(原装马自达6用什么型号的火花塞)

一、原装马自达6用什么型号的火花塞

原车是NGK火花塞配套的,型号:BKR5E-11,适用NGK铱金火花塞型号:BKR5EIX-11。

作用是把高压导线(火嘴线)送来的脉冲高压电放出,击穿火花塞两电极间空气,产生电火花以引燃气缸内的混合气体。主要类型有:准型火花塞、缘体突出型火花塞、电极型火花塞、座型火花塞、极型火花塞、面跳火型火花塞等。

火花塞安装在发动机的侧面或顶部,早期的火花塞靠缸线与分电器连接,最近十多年来,小汽车上的发动机基本上都改成了点火线圈与火花塞直接相连。火花塞的工作电压至少为10000V,高压电靠点火线圈由12V电生成,然后传递给火花塞。

扩展资料:

结构介绍:

1、钢壳:钢壳下部是细螺纹,用于与缸盖火花塞孔配装,上部有外六方螺母,用于装火花塞套筒,以拧紧或拧出火花塞。

2、金属杆是中心电极。金属杆下端与中心电极上端通过导体玻璃体接触,金属杆上端装有接线螺母。

3、在钢制壳体与中心电极之间有高氧化铝陶瓷绝缘体,使中心电极在通电时绝缘。

4、钢壳体最下部装有弯曲的侧电极。

5、钢壳外部的中部有铜制垫圈。

工作原理:

在高电压的作用下,火花塞中心电极与侧电极间的空气将迅速发生电离作用,形成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当电极间的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气体中的离子、电子数目像雪崩一样增加,从而使空气失去绝缘性,间隙便形成放电通道,发生“击穿”现象。

二、马自达原厂火花塞什么材质

【太平洋汽车网】马自达原厂火花塞是铱铂金材质,铂金和铱金是贵金属,其耐高温、高压、耐腐蚀的能力不错,用来制作火花塞可以大大延长火花塞的使用寿命。

原车是NGK火花塞配套的,型号:BKR5E-11,适用NGK铱金火花塞型号:BKR5EIX-11。

作用是把高压导线(火嘴线)送来的脉冲高压电放出,击穿火花塞两电极间空气,产生电火花以引燃气缸内的混合气体。主要类型有:准型火花塞、缘体突出型火花塞、电极型火花塞、座型火花塞、极型火花塞、面跳火型火花塞等。

火花塞安装在发动机的侧面或顶部,早期的火花塞靠缸线与分电器连接,最近十多年来,小汽车上的发动机基本上都改成了点火线圈与火花塞直接相连。火花塞的工作电压至少为10000V,高压电靠点火线圈由12V电生成,然后传递给火花塞。

扩展资料:结构介绍:

1、钢壳:钢壳下部是细螺纹,用于与缸盖火花塞孔配装,上部有外六方螺母,用于装火花塞套筒,以拧紧或拧出火花塞。

2、金属杆是中心电极。金属杆下端与中心电极上端通过导体玻璃体接触,金属杆上端装有接线螺母。

3、在钢制壳体与中心电极之间有高氧化铝陶瓷绝缘体,使中心电极在通电时绝缘。

4、钢壳体最下部装有弯曲的侧电极。

5、钢壳外部的中部有铜制垫圈。

工作原理:在高电压的作用下,火花塞中心电极与侧电极间的空气将迅速发生电离作用,形成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当电极间的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气体中的离子、电子数目像雪崩一样增加,从而使空气失去绝缘性,间隙便形成放电通道,发生“击穿”现象。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问答叫兽)

三、马自达6换火花塞用什么样的

原车是NGK火花塞配套的,型号:BKR5E-11,适用NGK铱金火花塞型号:BKR5EIX-11。

作用是把高压导线(火嘴线)送来的脉冲高压电放出,击穿火花塞两电极间空气,产生电火花以引燃气缸内的混合气体。主要类型有:准型火花塞、缘体突出型火花塞、电极型火花塞、座型火花塞、极型火花塞、面跳火型火花塞等。

火花塞安装在发动机的侧面或顶部,早期的火花塞靠缸线与分电器连接,最近十多年来,小汽车上的发动机基本上都改成了点火线圈与火花塞直接相连。火花塞的工作电压至少为10000V,高压电靠点火线圈由12V电生成,然后传递给火花塞。

扩展资料:

结构介绍:

1、钢壳:钢壳下部是细螺纹,用于与缸盖火花塞孔配装,上部有外六方螺母,用于装火花塞套筒,以拧紧或拧出火花塞。

2、金属杆是中心电极。金属杆下端与中心电极上端通过导体玻璃体接触,金属杆上端装有接线螺母。

3、在钢制壳体与中心电极之间有高氧化铝陶瓷绝缘体,使中心电极在通电时绝缘。

4、钢壳体最下部装有弯曲的侧电极。

5、钢壳外部的中部有铜制垫圈。

工作原理:

在高电压的作用下,火花塞中心电极与侧电极间的空气将迅速发生电离作用,形成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当电极间的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气体中的离子、电子数目像雪崩一样增加,从而使空气失去绝缘性,间隙便形成放电通道,发生“击穿”现象。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联系邮箱:rjfawu@163.com